科学研究 Research
研究领域

上海整合医学研究院研究方向

1.  整合医学方向

整合医学,全称整体整合医学(holistic integrative medicine,HIM),是指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的新的医学体系。

整合医学是一种不仅看“病”,更要看“病人”的方法论。其理论基础是从整体观、整合观和医学观出发,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并将人放在更大的整体中(包括自然、社会、心理等)考察,将医学研究发现的数据和证据还原成事实,将临床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共识转化成经验,将临床探索中发现的技术和艺术聚合成医术,在事实、经验和医术层面来回实践,从而形成整体整合医学。

 

2.  肿瘤术后康复方向

临床发现,大多数肿瘤病人死亡的时间是在治疗后的2年左右时间,这个时间段是康复的重要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很多病人花费金钱在治疗上,忍受了很多痛苦,第一阶段成功后,在康复期间却不够重视,导致功败垂成,实在令人叹息。肿瘤手术后一定要做好肿瘤的预防保健工作,尽量减少肿瘤术后的并发症和后遗症,进一步巩固手术效果,使患者更快、更好的康复。当然,肿瘤患者的康复也离不开精心的护理,饮食、生活方面都需注意。

 

3.  精神心理方向

精神压力导致的不良结果往往呈爆发式,其所产生的极端行为往往是不可逆的,即使其导致的生理性的疾病在临床上有解决方案,患者配合治疗也往往是治疗的关键。所以精神卫生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基本一致。心理疾病是普遍的,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拉大、溺爱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

当今社会,各种就业压力、环境因素、家庭因素、人际交往障碍,精神疾病成为当今身体健康的不稳定因素,直接导致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及自杀行为,甚至对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都有间接性作用。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疾病排名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4.  心脑血管方向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所以心脑血管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发病前的预防,即无病防病发生;二级预防是为了降低再次发生的危险及减轻致残率,即患病后防止再发病。

 

5.  女性围绝经期方向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从45岁左右开始至停经后12个月内的时期),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1次月经后1年。围绝经期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一直持续到最后1次月经后1年,是正常的生理变化时期。采取适当的策略,注意围绝经期饮食,从而平稳渡过这段特殊期。

 

6.  免疫学组方向

(1). 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的基础研究:

主要开展重要病原体的免疫识别分子机制与与免疫应答的研究。

(2). 免疫与炎症新型相关分子的发现和功能研究:

针对自主发现的免疫与炎症新型相关分子,对其结构和功能,尤其对其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进行研究;积极寻找新型免疫分子的配体或者相互作用分子并研究其结构及其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及在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 免疫治疗的转化研究与临床应用:

基于创新性免疫学理论研究,开展有效的转化和应用研究,探索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生的新的应用策略和方法。

 

7.  疼痛管理方向

目前,慢性疼痛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多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调查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过3亿,而且每年还以1000-2000万速度增加。但面对疼痛,由于对疼痛发病原因、疼痛种类等认知不足,多数患者选择忍痛,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数据显示,82%以上调研对象不知道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的区别;约73%以上调研对象不知道急性疼痛会转变为慢性疼痛,导致了不少疼痛患者在选择镇痛方法时比较盲目,结果有可能适得其反,严重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群众对慢性疼痛的认识、预防和治疗工作刻不容缓。